AAMA 台北搖籃計畫第 14 期公布入選名單!AI 與服務創新並行、首位校友導師加入傳承行列
AAMA 台北搖籃計畫第 14 期公布入選名單!AI 與服務創新並行、首位校友導師加入傳承行列
  創業世代傳承新篇章!台北搖籃計畫第 14 期聚焦 AI 技術應用 AAMA 台北搖籃計畫第 14 期正式公布入選名單,今年共有 24 位創業者入選,團隊有高達 25% 聚焦在 AI 技術應用,顯示人工智慧已成為當代創業的重要推動力。營收規模部分,有四間企業突破億元大關,呈現台灣新創產業的成熟度與成長潛力。此外,值得關注本期入選的女性創業者比例約達三成,近年持續穩定成長,顯見女性未來影響力在台灣創業生態系中逐漸佔有一席之地。而今年導師陣容亦緊扣時代脈動,邀請到多位具備 AI 技術或應用背景的導師,同步提升學員在科技應用與策略佈局的視野。更具指標意義的是,台北搖籃計畫首度迎來歷屆創業者校友擔任導師,展現「創業傳承」文化的最佳實踐。 AI 與 Deep Tech 崛起,產業生態多元並蓄,回應未來產業脈動 今年入選產業橫跨 AIoT 應用、智慧醫療、能源科技、太空科技、食農科技、企業雲端應用、金融科技、教育科技、智慧製造、食品餐飲、教育服務、旅遊、內容產製、零售與空間設計等多元產業,呈現科技導向與生活應用並重的趨勢。 從今年的徵件過程中可觀察到創業項目更加貼近全球未來產業趨勢。除了 AI 應用產業外,觸及領域也延伸至太空科技、無人機等前瞻性深度技術應用。相較往年,今年有較多能源議題應用企業加入,包含儲能系統、低碳科技等創新應用,回應淨零排放與永續發展需求。這些深度技術應用的蓬勃發展為台灣新創生態注入創新技術底蘊並推動國際接軌。…
AAMA 台北搖籃計畫第 13 期入選名單揭曉!從 AI 應用到地方創生,跨產業共學,兼顧科技趨勢及永續創新
AAMA 台北搖籃計畫第 13 期入選名單揭曉!從 AI 應用到地方創生,跨產業共學,兼顧科技趨勢及永續創新
  AAMA台北搖籃計畫以培育台灣下一代具指標性創業家為使命,每年皆會邀請成功創業家與專業經理人擔任導師,招募具潛力的成長期創業家,進行為期兩年的學習交流。 AAMA 台北搖籃計畫第 13 期招募決選結果於今日 (6/21) 正式揭曉。今年共有 25 位創業者入選。其中,數位科技領域涵蓋近年熱門趨勢 AI、智慧製造、行銷科技、教育科技、農業科技、智慧醫療、數據分析;生活服務領域則包含旅遊、策展、教育、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產業。無論是數位科技或生活服務,入選名單中皆不乏關注永續創新、地方創生等期許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創業主題。 呼應產業趨勢及環境變化,吸引多元創業者踴躍加入 隨著全球各國積極發展創業生態系統,臺灣也面臨加速升級並邁向國際化的挑戰,需要整個生態系統每位參與者協力投入。其中,新創社群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因此,今年 AAMA 台北搖籃計畫招募也對應調整了申請資格的條件設定,以呼應國際化與更多元產業趨勢發展。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執行長陳英姿表示,「我們期待透過放寬申請者年齡層、開放在台灣設有營運據點之公司皆可申請,進而提升 AAMA 學員組成、產業領域、海外目標市場的多樣性,為強化與國際的連結、社群多元化帶來更充足的基礎及養分。」 觀察今年申請加入的創業者背景整體輪廓,來自生活服務領域的申請數量,超過了數位科技領域,這和過去幾年多半以數位科技為大宗的狀態很不一樣。數位科技領域以 AI / IoT、企業雲端應用比例最多,而餐飲業及設計產品類之申請件數,則同時位居生活服務領域之首。女性創業者申請之比例,達申請總件數之三成,也比前一年的 21% 顯著提升。 AAMA 台北搖籃計畫以招募邁向成長期的新創創業者為主,經過報名表書審和決選面談兩階段審查,最終遴選出 25 位創業者入選,其中已有 6 家新創團隊營收規模突破億元大關,顯示其發展規模有一定的成熟度與成長潛力。 邀請各領域創業導師無私投入,陪伴創業者前進 每一年 AAMA 台北搖籃計畫的展開,最重要的莫過於邀請成功創業家、高階經理人擔任導師,與創業者分享視野、格局及企業經營智慧。今年,除了邀請歷年來陪伴台北搖籃計畫的導師們再次回任,也特別邀請多位新任導師投入。第 13 期導師陣容多元且實力雄厚,分別來自不同產業及專業背景,包含財務管理、私募股權投資、媒體行銷、工業自動化、智慧零售及資通訊等。每位導師在各自專業領域有顯著成就,於創業輔導、企業轉型和社會創新面向也都有獨到的見解與實戰經驗。 在未來兩年的學習中,導師們將成為學員前進時不可或缺的指引及支持力量,也期待學員們能從導師的經驗分享與智慧傳承之中,開拓視野、抬高公司成長的天花板,同時不忘創業初衷以在未來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兼顧知識與身心平衡的學習,在 AAMA 成長茁壯 作為一個新創學習型社群平台,陳英姿執行長也提到「在 AAMA 的學習,不僅僅涵蓋公司營運管理策略,也同時關注及陪伴每位創業者在公司與生活之間維持重要的平衡。」期待未來兩年,每位學員都有機會檢視、反思自身創業歷程和初衷,並在與導師、同學一起學習分享的過程中,培養互信及友誼,持續成長茁壯! 第 13 期創業者入選名單如下: 公司類別 公司名稱 姓名 企業雲端應用…
AAMA 台北搖籃計畫第 12 期學員名單揭曉!解決方案從 Web 3.0 到內容產製,兼具數位科技與生活服務項目,創造更多跨界交流的火花
AAMA 台北搖籃計畫第 12 期學員名單揭曉!解決方案從 Web 3.0 到內容產製,兼具數位科技與生活服務項目,創造更多跨界交流的火花
AAMA 台北搖籃計畫以培育台灣下一代具指標性創業家為使命,每年皆會邀請成功創業家與專業經理人擔任導師,招募具潛力的成長期創業家,進行為期兩年的學習交流。 在渡過疫情後的此刻,第 12 期招募遴選全面回歸實體,在經過激烈的評選與討論後,共選出 23 位 12 期新學員,其中數位科技組共有 15 家入選、生活服務組則有 8 家入選,創業題目含括 AIoT、Web 3.0、智慧醫療到美妝、旅遊及餐飲等,展現出 AAMA 學員同時具備數位科技與生活服務項目的的多樣性。 對此,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顏漏有校長表示,十年來 AAMA 始終扮演學習平台的角色,不只讓導師能分享人生經驗與經營智慧,每屆學員都能成為彼此間創業成長路上的夥伴,透過連結跨世代導師的經驗及策略夥伴的資源互動與分享,使彼此更加茁壯,亦同時孕育屬於國內的創業生態系,以期發揮社群深遠影響力。  …
AAMA 第 11 期 – 新創企業創業項目多元,從 Web 3.0 到能源科技導師群涵蓋龍頭產業與跨國企業,提供多元產業觀點
AAMA 第 11 期 – 新創企業創業項目多元,從 Web 3.0 到能源科技導師群涵蓋龍頭產業與跨國企業,提供多元產業觀點
AAMA 台北搖籃計畫以培育台灣下一代具指標性創業家為使命,每年皆會邀請成功創業家與專業經理人擔任導師,招募具潛力的成長期創業家,進行為期兩年的學習交流。   第 11 期新創企業創業項目多元,從 Web 3.0 到能源科技,導師群涵蓋龍頭產業與跨國企業,提供多元產業觀點。 2012 年詹宏志及顏漏有先生有感於創業對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亦觀察到台灣尚缺乏完善的創業生態系統,透過連結跨世代導師的經驗及策略夥伴的資源,在《數位時代》支持下發起與成立 AAMA 台北搖籃計畫。搖籃計畫每年邀請 13 位成功創業家與專業經理人擔任導師,招募 25 位具潛力的成長期創業家,進行為期兩年的學習交流。 AAMA 台北搖籃計畫已邁入第 11 期,雖受疫情影響仍採取線上進行決選,經過兩個月報名與評選過程,選出 26 位 11 期新學員,其中更不乏具備 Web 3.0、能源科技等技術的新創企業,AAMA…
AAMA 台北搖籃計畫 10 年里程碑,今年度再納入 25 家新創
AAMA 台北搖籃計畫 10 年里程碑,今年度再納入 25 家新創
“ AAMA 台北搖籃計畫以培育台灣下一代具指標性創業家為使命,每年皆會邀請成功創業家與專業經理人擔任導師,招募具潛力的成長期創業家,進行為期兩年的學習交流。 ” AAMA 台北搖籃計畫今年邁入第 10 年,於六月底經過兩階段評選,迎來第 10 期 25 位創業者,平台目前正式累積 85 位導師和 225 位創業者。 今年決選正逢疫情嚴峻之際,延期後首度以線上決選形式,線上邀請 19 位評審與參與決選的創業者面試、交流,全體評審以各創業項目的獨特性、發展性、擴增平台多元性,以及期望創業者加入後,能帶動新創社群的能量等諸多因素進行考量,今年也特別關心新創企業在疫情下的應變與彈性,最終自…
AAMA 校長 Charles 致創業家的一封信
AAMA 校長 Charles 致創業家的一封信
AAMA 台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 顏漏有校長,有感於新冠肺炎對新創公司的影響,以一封信勉勵並與社群內創業家交流意見。 各位創業家大家好, 過去這一段時間新冠肺炎疫情對許多公司營運及個人生活都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有些行業特別是觀光旅遊及實體零售服務受到的衝擊更是巨大。台灣在政府提前佈署及快速因應之下得以有效控制疫情,雖然有零星社區感染但尚未造成社區傳播,我們應該向所有辛苦的防疫醫護人員致最高的謝意。但是隨著全球疫情逐步爆發,面對疫情未來的發展仍需有高度警覺。就如同張忠謀先生所言,疫情就像一埸戰爭,人類生活方式將有所改變。我也認為這次疫情對企業的運營方式將會有長期深遠的影響。希望透過此信與大家交流彼此的看法及建議。   全面檢視疫情對公司營運的衝擊及影響並研擬因應計畫 面對全球疫情的持續擴散,McKinsey 預估未來較樂觀的看法是延遲復原 (delayed recovery) ,全球的經濟到今年第四季可望逐步復甦;而較悲觀的看法則是持續緊縮 (prolonged contraction),預估全球經濟在明年前二季才會逐步恢復。而供應鏈的衝擊更是比想像中還大。如果隨著疫情的爆發造成大量的失業人口加上對未來消費缺乏信心,將對全球未來的經濟產生長期深遠重大的影響。…
AAMA 台北搖籃計劃 9 期以 AI 應用、IoT、MarTech、文創設計領域新創突圍入選!平台正式網羅 200 位成長期創業者!
AAMA 台北搖籃計劃 9 期以 AI 應用、IoT、MarTech、文創設計領域新創突圍入選!平台正式網羅 200 位成長期創業者!
AAMA 台北搖籃計計畫經過兩階段的評選,正式宣布最後 26 家新創企業入選名單,今年以 AI 應用、IoT、MarTech、文創設計等領域入選比例高。由於報名件數,創九年來的新高,進入決選的創業項目實力旗鼓相當,評審幾經討論才落定最後入選創業者。第 9 期的創業者的加入,也代表 AAMA 台北搖籃計畫正式網羅了 200 位的優秀的台灣新創。 今年度的報名創業項目,以 IoT、數位平台、AI 應用、農業餐飲、文創設計領域的比例最高,初審及決選評審在綜合創業者個人特質、新創企業的成長性、市場競爭力、國際化能力等因素,選出最後突圍的 26 家新創公司。 第九期創業者入選名單如下 (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韋舜 小寶優居…
包容與創新:聯齊科技用文化塑形智慧能源的美好未來
包容與創新:聯齊科技用文化塑形智慧能源的美好未來
2013年,剛離開半導體業,處於待業狀態的顏哲淵,為了圓夢創業研究了非常多題目。彼時物聯網商機剛要開始起飛,待過 IC 設計服務上市公司智原與美商晶片公司 Fresco Logic 的顏哲淵,正在考慮物聯網的相關應用,「做過半導體,有時候會覺得,這樣的工作與產品離人太遠,想要找一些比較靠近人的題目。」顏哲淵回憶,當時認識了相關的硬體開發團隊,擁有非常強的開發能力;在當時,就實現了智慧開關、雲端存儲等科技。「但是只是做硬體,是沒有機會的。」顏哲淵分享當時的心得,「Apple 已經做了最好的示範,賈伯斯透過自己的品味,與對軟體的堅持遞送有設計感的服務,我就在想有沒有機會可以學著這樣的精神做。」 無獨有偶,骨灰級蘋果迷的陳良信,從 80 年代還是高中生起,就因為家人贈送得到了一台蘋果電腦的經典原型機 Apple II,從那時起開始接觸 Mac OS 並鑽研程式語言的他,大學畢業找到的程式工作,主要都在撰寫 Windows 程式,「沒辦法,那時候幾乎所有的主流正職都是開發 Windows,所以也只能靠人際關係介紹,接案寫寫 Mac 的相關程式。」客氣的陳良信口中的接案,其實是台灣各上市硬體大廠為了支援 Mac OS 而請他協助開發。 聯齊科技共同創辦人陳良信 恰巧 iPhone 誕生,一路做 Mac 開發者、熟悉蘋果開發框架邏輯的陳良信擁有更多接案機會。豐碩的接案量與當時旅外在新加坡外商,擁有百萬年薪與生活津貼正職工作的他,對外人看似一切順遂的生活確有諸多不滿,「那時生活並不快樂。」陳良信回憶,繁重的工作壓力與組織人事讓他疲於奔命。但如果談到創業,卻沒有太多把握,「我個性好像只適合做產品,創業還需要一個會賣的人,這我根本沒把握。」多年前與人合作創業過的他如此分享。 2013 年夏天,顏哲淵因緣際會,透過友人牽線認識了做軟體的陳良信。「我還記得那天約喝咖啡,在新莊的幸福路上,本來約好的星巴克沒位子,兩人只好散步到附近的咖啡廳去聊。」陳良信回憶這段往事。都有創業夢的兩人互相介紹背景,也聊到彼此做題目的價值觀,「我回去就和我老婆說,我今天碰到一個來自半導體界大人物耶!說不定我們有機會一起做點什麼。」陳良信憶起第一次見面的火花,「我會經營、也懂供應鏈,如果還有配合的硬體開發團隊、加上也懂蘋果硬體、更熟軟體咖啡的阿信(指陳良信),這個組合好像不錯。」擁有企業管理經驗的顏哲淵補充道。 於是,認識不到三個月,見面不到三次的兩人決定創業,主要由顏哲淵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也討論物聯網相關題目的可行性。「那時候我們看到一個需求,因應智慧家庭、手機的普及,什麼東西都希望可以聯網。」顏哲淵說,「所以我們決定打造一個可以聯網、充電、又有 USB 接口可以接任何想接產品的能力。」 為了推銷產品,顏哲淵找上了自己過去的同事伊永馨,告訴他自己正在創業設計的產品,希望有機會請她幫忙放上網路去行銷或銷售看看。「他劈頭就告訴我他在做一個 18 合一的產品,有好多功能、好厲害。」現在已經成為聯齊科技行銷長的伊永馨說,「我直接告訴他,沒有一個正常的消費者會買一個 18 合一好棒棒的產品,因為太多功能了,根本看不懂。」  …
Dcard 創辦人登《富比士》亞洲傑出青年榜單,今年 5 位台灣之光入圍
Dcard 創辦人登《富比士》亞洲傑出青年榜單,今年 5 位台灣之光入圍
知名財經媒體《富比士》於 4 月初公佈「2020 年亞洲傑出青年」榜單,從 22 個泛亞地區中,在 10 大領域各自評選出 30 位 30 歲以下的優秀企業家、推動變革者。 這 10 大領域涵蓋藝術、企業技術、金融與創投、工業製造及能源、零售與電商、社會企業家、醫療及科學、娛樂及體育、消費者技術。《富比士》表示,這是由多位記者及產業專業人士共同從3,500多個提名清單中,挑選出的傑出入圍者。 今年榜單特別被提及的一項趨勢是「年輕」,本次入圍者中有 20 位年齡在 21 歲以下的 Z 世代年輕人,其中最年幼者為 14 歲日本賽車選手野田樹潤(Juju Noda),顯然對於當代人而言,年齡已不是邁向成功的先決條件。 隨著網路與直播平台的盛行,任何人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就如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曾說,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 15 分鐘。入圍本次榜單的印度 YouTuber 納迦爾 (Ajey Nagar) 便是一個例子,年僅 20 歲的他擁有千萬訂閱的頻道,平均每部影片都有 700 萬至…
鐵道系統中人身安全的守護神!打造全方位智慧場域分析的本土團隊:雲守護安控
鐵道系統中人身安全的守護神!打造全方位智慧場域分析的本土團隊:雲守護安控
平交道,現代都市交通的難關,軌道發展的長期溢注,往往促進了當地財富的快速聚積;伴隨而來的人口集中,卻反之擠壓了平面道路與鐵路交會、人與車的運轉空間,時常造成大小不等的憾事與傷害。專用的平面鐵道,也容易帶來都市成長的負面作用,阻斷左右兩地的交流,通常直接形成前後街區發展不均的窘境。 伴隨著經濟發展,人們依賴軌道運輸與平面交通的需求大幅擴增;日益密集的火車班次,與通過平交道佔用的秒數成正比增長,不幸事故也隨之頻傳。根據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統計,截至 2018 年底,全台灣仍有 421 個平交道,其中有將近 94% 的比率是無人駐守、全自動控制的第三甲種或半封閉式平交道。縱然主管機關在這 32 年間努力降低近半的平交道數量,台灣在 2015 – 2017 年每年仍平均有約 7 件平交道事故造成人、車損傷與憾事。就算在鐵道大國日本,2014 – 2016 年間日本國鐵 (JR) 與私鐵每年也都約有 230 件左右的踏切 (日文漢字:平交道) 事故,平均造成 90 人以上的死亡。 方便快捷的鐵道交通,孕育出的故事與文化如此迷人,人與貨快速南來北往傳遞財富累積,人身安全顯然變成統計數字裡必須被努力保護,列管追蹤的難題。無論是平交道事故、車站內的月台安全,每每一件憾事,都是先進社會公民的揪心之痛。 2011 年,涂正翰 (Shaq Tu) 與專長軟體開發、多年共事的聯發科夥伴鄭永宏與黃炫輔決心創業,首先應同窗之邀加入了邁入轉型中的愛卡拉。「在聯發科任職,讓我們看到世界級的公司,在千人級的規模下如何規範、運作;對於加入轉型的創業團隊,無論在規模、團隊分工與日常運作都是很不一樣的挑戰!」涂正翰回憶,當年的科技環境,已不若…